9BDBAE88-4289-48AC-8510-C2BC1A8EC365

初見桃花林

設計封面的第一個念頭,
就是想要傳達「好美啊」的感覺。
就像漁夫初次遇見桃花林的心情。
/
我畫了一棵自上方緩緩垂落的
枝條上朵朵盛開的桃花樹。
這個角度,來自仰望,
像孩子一樣。
/
故事的最後,
漁夫想重回此處,卻迷路了,
他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。
於是,我在書的背面,
畫了一艘小船,停靠在樹下岸邊。
隨著書本闔上,
瀰漫著一陣迷失的悵惘。
這大約也是漁夫的心情吧(笑)
那麼,漁夫呢?
/
試著將整本書展開,
就會發現,書前與書後,
其實是同一棵桃花樹呀。
如果漁夫能如初見桃花林那般,
仍像個孩子仰望,
也許,他就不會迷路了。
/
就算是同一個地方,
因為心裡所想的,和以往不同了,
也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。
以為是迷路,
其實是迷失了初心。
/
這不是我第一次讀〈桃花源記〉,
但卻是第一次用圖畫的方式來詮釋。
原本只是獨自研讀欣賞的事物,
如今可以抱著自己的孩子共讀,
我很開心能作這樣的嘗試。
每當看到孩子翻著書,
喊著「桃花源的祕密基地」,
我都哈哈大笑XD

S__193511426

讓孩子「感覺」得到文學與文化

照片是多年前,我做實習老師時的教學演示,
演示的正是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。
*雖說是演示,但對學生而言,
就是一堂正式的國文課。
記不清許多細節了,
但是依然不忘當時投入教學的心情。
/
漫天飛舞的桃花,
奇異的山洞探險,
吃吃喝喝的人情味,
〈桃花源記〉有意思的地方,
在於它呈現的畫面就像繪本一樣,
處處充滿孩子般的天真情趣。
而它的可貴之處,在作者的情懷。
美麗的虛構故事背後,
有著凝視現實的悲憫。
這份悲憫,也許現代的孩子難以觸及,
但可以藉由這個故事,緩緩靠近一點。
/
國文教學並非只是知識的放送,
它像是一種轉化:
將與現世生活有距離的文化和語言,
用貼近孩子的方式表達出來,
讓孩子看得見。
轉化的目的,並非只是要看懂或背起來,
而是真切感覺到文字傾訴的情感與觀點。
我用「感覺」二字來描述,
因為有感覺,理解才會深刻;
後續的評論,才會有溫度。
才有機會,
讓孩子將這份理解帶入往後的人生。
/
我的老師曾對我說,
讀中文系的人有唯二的任務與價值,
一是作為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者,
一是作為人文關懷的敏銳感受者與價值判斷者。
回顧這段話,恍恍然已經十年了。
這十年來,
從跟隨老師眼光的學術研究生,
到獨立操持課堂的國文教學者;
初次成為母親,
也初次成為創作者和出版者。
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發揮。
有別於課堂教學的細細拆解,
繪本創作更著重圖像的安排。
為小小孩創作的「桃花源的祕密」,
仍然飽含著這十年來從未停止的心意。
就算被叫成「桃花源的祕密基地」也很好,哈哈!
漫天飛舞的桃花,總有一瓣,
能隨著書頁的翻動,

飄進孩子的心。

IMG_90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