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孩不須特別費力,就可以辨識圖形,
也能明白圖形代表的意義。
例如,
他們幾乎不會弄混小貓和小狗的模樣,
也明確知道救護車和垃圾車的差別。
圖形,就像是開啟孩子學習的神奇鑰匙!
創作的緣起
木木喜歡看我畫畫,猜我畫什麼。
有一天,我畫了幾個動物的象形字,
木木馬上認出來:「兔子!」「大象!」
要怎麼說明當下我心中的震撼呢!
是一歲孩子的認知能力?
還是漢字傳達意念的力量?
兩者慢慢匯流在心中,凝聚成一個想法:
認識文字,從甲骨文開始,是可行的!
甲骨文是最初的漢字,也是極簡線條畫
甲骨文是西元前14至前11世紀的象形文字,
由於用刀刻在龜甲或獸骨上,
所以叫作「甲骨文」。
甲骨文具有獨立的形體,
以及表達事物特徵的特點,
這讓它看起來就像是充滿童趣的線條畫!
孩子對事物的辨認,
是大塊掌握而非細部描述;
是抓取整體特徵
而非藉由理性的分析去統合全貌。
—林真美《繪本之眼》
源出於圖象的甲骨文,
正適合作為幼兒學習認識文字的橋樑,
協助他們在認知發展上,
從具體事物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階段。
一直到今日,
我們使用的文字仍保留不少甲骨文的特色,
形成「字中有畫,畫中有字」的趣味現象。
當文字和圖畫產生關聯,就令人難忘!
如果認識文字的第一步,
能從線條畫般的「甲骨文」開始,
就算不會注音符號,也能輕鬆認字!
更重要的是,
從甲骨文的角度引導認字,
不但符合孩子擅長圖形辨識的認知特性,
尤其能為孩子打造堅實的部首、部件基礎,
成為將來學習生字的墊腳石。
一旦文字和圖畫產生聯想,
孩子就會深刻難忘。
愉快的認字體驗,
更是學習語文的美好開端。
運用「甲骨文」作為認字的起點,
不但切合孩子的認知能力(圖形辨識),
也符合文字發展的脈絡。
讓孩子沉浸在文化的氛圍裡,
學習更加得心應手!